解读|陆家嘴论坛释放重磅信号 沪港携手能否重塑全球金融版图?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方案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在地缘政治冲击下,沪港需通过联手打造具韧性的金融体系;其次,过去的互通是建「高速公路」,如今则要规划城市功能区,形成共生共荣的金融生态。
解读|陆家嘴论坛释放重磅信号 沪港携手能否重塑全球金融版图?
【点新闻报道】「2025陆家嘴论坛」今日(6月18日)于上海开幕。论坛开幕之际,沪港两地共同签署《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专家指出,该方案标志着两地金融合作从单项突破迈向系统性战略升级,将为中国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关键支撑。
沪港「强强联手」 构建金融生态系统
《行动方案》聚焦沪港「双向赋能、协同发展」。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邓宇指出,一方面,沪港需深化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例如进一步扩容「互换通」「跨境理财通」等试点,完善金融基建;另一方面,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枢纽,可与上海在国际支付结算、数位人民币「货币桥」项目上深化合作,共同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能级。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方案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在地缘政治冲击下,沪港需通过联手打造具韧性的金融体系;其次,过去的互通是建「高速公路」,如今则要规划城市功能区,形成共生共荣的金融生态。
展开全文
宋清辉进一步指出,在方案的38条举措中,金融基础设施的「底层打通」值得重点关注。以「转数快」(FPS)与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IBPS)互联为例来说,此前的沪港通、债券通等,解决机构投资者「大动脉」式的资本互通问题。而香港「转数快」(FPS)与内地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IBPS)的互联,则是要打通服务于个人和中小企业的「毛细血管」。
他提到,这一「互联」的深层意义重大。此举或标志着沪港金融合作场景已从资本市场的投资交易延伸至跨境电商、旅游、日常消费等更广泛的经济活动中。
上海做深「中国优势」 香港拓展「全球广度」
沪港两地的未来,绝非「你增我减」的博弈,而是「各展所长、相互成就」的共生关系。谈及两地未来发展格局,宋清辉指出,方案为沪港「错位发展、相互赋能」的模式指明了方向。上海应负责「把蛋糕做大」,创设具全球吸引力的人民币资产;香港则需「把客人请进来、主人送出去」,搭建最高效国际通道。两者协同,将有助于共同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真正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宋清辉还提到,两地需在报文标准、监管协调等底层制度上深化探索。他强调,这不仅是高水平开放试验,更可为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数位货币合作提供范本。
谈及未来合作方向,邓宇认为需聚焦三大层面:一是「沪港通」「ETF通」等机制扩容,上海可借鉴香港成熟经验;二是离岸贸易、绿色航运等新赛道协同,例如上海「丝路电商」与香港跨境物流中心可联动开发跨境金融产品;三是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合作,比如强化上海科创板、北交所和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服务科技企业「出海」或「A+H」上市,共同提升股权投资市场活跃度。
据了解,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共同主办的「陆家嘴论坛」,为金融领域的重要风向标。此次公布的《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内容涵盖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跨境金融服务创新、绿色金融发展、科技金融合作等。《行动方案》聚焦推进沪港两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上海与香港离岸金融的战略互补等六方面,共38条举措。
(点新闻记者章芸菲、倪巍晨报道)
评论